和很多人一样,我同时使用两部手机:iPhone和Android。相对于iPhone系列四五年的一成不变,不同品牌的Android手机总有不同的个性功能。但我突然意识到,Android手机缺少一个我每天几十次(甚至几百次)都要在iPhone上用到的简单功能。
是的,Face ID。
说实话,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Android系统至今还没普及苹果安全的Face ID解锁系统。
Face ID始于2017年的iPhone X,苹果放弃了沿用多年的Touch ID指纹识别,采用TrueDepth原深感系统,通过投射3万个红外点阵构建面部立体模型,能区分真实面部与照片、视频、面具甚至高仿真硅胶模型,安全性达到百万分之一的误识率(远高于指纹识别的五万分之一)。
Face ID推出的当年很快引来Android阵营的大规模效仿,但Android厂商的采用的结构光方案(如小米8透明探索版、OPPO Find X)在点阵密度和硬件集成度上存在差距。例如,OPPO Find X投射15000个识别点,虽然达到了支付级安全标准(误识率百万分之一),但在复杂光照环境下的识别稳定性仍弱于苹果。其他Android手机的2D人脸识别易被照片破解,仅能用于基础解锁。
当然,Android手机厂商中确实曾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尝试——当时华为Mate 20 Pro就同时配备了3D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,对比Face ID,Mate 20 Pro属于另辟蹊径,通过3D结构光 + ToF的复合方案提升识别速度,根据当时的宣传“实测解锁效率比Face ID快0.3秒”,但硬件成本增加明显,之后的尝试就寥寥无几了。
另一个成功案例是Google Pixel系列,Pixel 4配备了泛光照明器、红外摄像头和点阵投影仪——这些都模仿了构成苹果Face ID的组件,因此支持应用程序和支付。它甚至更进一步,支持基于手势的雷达Motion Sense(Project Soli),只需挥挥手就可以跳过当前轨迹。
但是有一个缺点——Pixel 4 系列的巨大顶部边框看起来不太美观,但我相信谷歌可以把它做得更小,类似于当前 iPhone上使用的药丸形Face ID。只可惜,这样的配置仅在Pixel 4 系列上使用了一年,之后就彻底放弃了。
三星也尝试了虹膜识别技术,从Galaxy Note 7(没错,就是那款爆炸的)开始,一直到Galaxy S9系列都采用了这项技术。但虹膜识别的工作原理要求用户以特定的角度和距离看向手机,而且速度比Face ID慢,与Face ID安全性接近但实用性受限。
但Android手机发展Face ID的真正阻力实际上可能来自疫情。
由于到处都是口罩,所以疫情的三年不是发展面部识别的最佳时机,甚至有一段时间,iPhone因为不支持口罩解锁,面对相对方便的指纹解锁而处于劣势(好在后来苹果更新了识别方案)。
所有这些都导致Android手机制造商变得自满并彻底放弃了发展Face ID技术的努力。
但谢天谢地疫情已经过去,Face ID 的便捷性仍然是iPhone 最强大的功能之一。我们每天查看手机几十次甚至几百次。大多数时候,只需用Face ID看一眼,就能轻松查看通知,甚至根本不需要与手机进行任何物理交互。
幸运的是,并非所有希望都破灭了。
Android阵营中还有几个例外,其中一个是荣耀。其最新推出的旗舰手机(荣耀 Magic 6 Pro和荣耀Magic 7 Pro)支持与iPhone类似的安全3D人脸识别系统。这意味着他们不仅会使用你的脸部照片,还会追踪其3D轮廓,从而实现真正安全地解锁。
最接近Magic 7 Pro的Android手机还有Pixel 9,它采用了安全性更高但仍然属于2D人脸解锁技术。不过,Pixel 9需要有充足的光线才能正常工作,而荣耀Magic系列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正常工作。没错,就像iPhone一样,而且药丸状的设计也不会占用太多空间。
另一个例子则是华为,Mate 60 Pro和Mate 70 RS系列均采用3D深感摄像头,通过红外光飞行时间计算距离,在暗光环境下表现也不错(最低0.1勒克斯可识别),但分辨率仍只有iPhone的1/3。
除此之外,像小米15 Ultra的“AI面部解锁”,命名很有创意,其实止步于2D人脸识别+AI算法,通过前置摄像头捕捉面部特征进行解锁,与3D结构光或TOF方案差距甚远,仅适合对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日常场景。
Face ID与iOS生态多年来深度绑定,已经彻底融入了系统应用。苹果为保证 Face ID 的稳定性,坚持采用“灵动岛”设计以容纳完整的原深感模组,不管用户再怎么吐槽“药丸”也毫不动摇。
Android阵营虽然在指纹+人脸多模态识别上配置更灵活,但功能实在太分散了,充分体验了Android碎片化严重的劣势。像小米15 Ultra就以超声波指纹实现水下解锁为卖点,大家各自发挥,但缺乏统一的交互标准,也没有统一的应用场景。个别高端机型保留了3D人脸传感器,而中低端机型(如华为Pura70)为降低成本阉割3D识别,仅保留2D方案。
因此,大多数Android厂商仍青睐技术成熟的屏下超声波指纹识别,甚至下放到了千元机,因为受水分、油污、灰尘等干扰较小,即使在湿手、脏手或强光环境下仍能保持98%以上的识别率,而且完全隐藏于屏幕下方,无需额外开孔或刘海设计。
当然,像华为Mate70那老旧简陋的侧边指纹,显而易见地节约成本,这种开历史倒车行为确实应该谴责一下。
你呢?喜欢Face ID,还是喜欢指纹?
标题:Face ID:为什么Android手机无法复制iPhone这项功能?
地址:http://www.hmhjcl.com/dianshi/507895.html